雖然貼現率等更為具體的實施細節依然沒有公布,但是當天美國股市以大幅上漲做出回應,而且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都公開表示支持該計劃。
不過該計劃何時能真正付諸實施,如何提高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恢復銀行正常放貸,尚無從得知。
“該計劃也許對挽救銀行系統有效,但操作的復雜性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奏效,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國際經濟項目主任尤里·達杜什(UriDadush)對本報記者表示。
美國財長蓋特納(TimGeithner)提出該計劃有三大實施原則,一是擔保和資金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及美聯儲提供;另一方面,風險和收益由政府與私有投資者分擔;并且,通過拍賣的方式規避定價不公的問題。
蓋特納的藍圖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很多批評,尤其是學術界的責難,此次他的三大原則似乎也不能換取經濟學家們的認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對本報記者坦言:“蓋特納創設公私合資的模式本身就是錯誤的,我想不出還有比這更糟糕的計劃。”
其實政府幫助銀行剝離不良資產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也不是什么新鮮事,被認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中國剝離處理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
一位監管層的人士向本報記者指出:“盡管都是幫助銀行剝離不良資產,但是美國現行公布的計劃與中國當年的做法相比,存在三大不同之處。”
該人士介紹稱,第一是背景不同,即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不同。當年,中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主要是由于政策性原因形成了大量壞賬,而美國銀行業今天的困境大部分歸咎于自身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
另外,政府幫助銀行的目標不一樣,中國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在1999-2000年先后收購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旨在減輕國有銀行負擔,為重組銀行資產負債表奠定良好的基礎。
“然而,今天美國政府是迫于銀行系統幾乎癱瘓的壓力,此舉是為了提升社會公眾對銀行業的信心,恢復正常的信貸市場。”上述人士認為。
第三個差別在于兩國采取不同的不良資產定價方式,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完全按照賬面價值從銀行購買不良資產。
如今,美國則試圖以競拍等方式為銀行的有毒資產定價。按照美國財政部公布的細則,定價方式主要按照三類資產來區分。
第一類是金融機構決定出售的貸款資產,也被稱作“遺留貸款”,由私有投資者間進行競拍,價高者獲得,資金來源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FDIC以1比6的比例對“遺留貸款”進行擔保向私有投資者提供貸款,其余部分由私有投資者和財政部負擔各半。
還有兩類資產被統稱為“遺留證券”,即2009年1月1日之前和之后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ABS)。對于今年以前發行的證券。
對于今年之前發行的ABS,統一適用于“期限資產支持證券工具”(TALF),即2008年12月由美聯儲公布的“向所有持有合格抵押品的符合條件的借款人并將貸款工具的貸款期限由一年延長至三年。”
而政府將挑選最多五家“合格資產管理公司”,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資共同創立投資基金購買今年發行的ABS。
斯蒂格利茨表示這一計劃最終被證明無效,美國依然要走最初極力避免的國有化銀行道路,但勢必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