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電 近年來主權基金備受關注,主要是因為發展勢頭迅猛,并且主力并非發達國家,而是一些因油價上漲獲益匪淺的中東產油國和擁有大量外貿盈余的新興市場國家。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權基金正日趨取代一些私人投機基金和投資基金成為投資主力。 據《華盛頓觀察》報道,受到高油價的鼓舞,主權基金進行了大量對投資和商業銀行的收購活動,如阿布拉比投資局在2007年11月斥資75億美元購買了花旗銀行4.9%的股份,卡塔爾投資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在2008年10月將其對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的股份增持到8.9%,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2月間,32家主權基金共進行了12項大宗收購,交易總額達到633.3億美元,其中有13家來自中東石油國家,有11項交易是直接購買西方金融機構的股權,總價值613.3億美元。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股權買賣一度受到歐洲和美國政府與投資者的歡迎,主權基金甚至被視為金融危機的救星。 倫敦歷史金融服務機構(IFSL)公布報告稱,2008年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管理的資產高達3.9萬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18%。這些主權財富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石油等資源類商品出口,總額為2.5萬億美元。此外,來自官方外匯儲備、政府預算盈余、養老金儲備和私營化收入的資金為1.4萬億美元。從資金規模上來看,主權基金已經超過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 預計到2015年,全球主權基金的規模將擴大至12萬億美元,幾乎占到全球金融資產的10%。其中,中東產油國擁有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的45%,亞洲其他地區占大約1/3。規模最大的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資金總額已接近9000億美元。 在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主權基金也遭到了一定的沖擊。一向以大手筆著稱的迪拜主權基金Istithmar World已逐漸停止投資活動,并且可能因為負債過度而成為首只被清盤的主權基金。 紐約經濟研究所Roubini Global Economics的分析員瑞切爾•辛巴(Rachel Ziemba)指出,迪拜的主權基金的豪賭行為頗似私募基金的作風,而其母公司即將被債務拖垮。Istithmar之所以大肆進行交易,原因是該國領導人希望提高迪拜的地位,把該國變成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Istithmar一度從頂級金融機構聘請人才,走出迪拜,到全球各地找尋優質的并購項目。但是,很多跨國并購難逃失敗的命運。操作主權基金的政府必須面對另一個難題:如何向國民解釋海外投資的失敗。 歐亞集團(19.20,-0.21,-1.08%)(Eurasia Group)全球市場的總監凱文(Kevin Kajiwara)認為,“主權基金在海外投資上受到很多限制,還有人才方面的困難,很難找到足夠的專門人才來管理多元化投資。”(宮學敏) 資料: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顧名思義,是指那些被主權國家的政府控制的基金,國家將部分外貿收益以基金的形式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再投資,以謀求長期收益的穩定。主權財富基金的存在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最早的主權基金科威特投資局于1980年創立,負責投資科威特的石油收入。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