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金融風暴起于美國,但禍及全球。作為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兩個國家,美國和英國受到的沖擊也是相對最大。它們各自政府都被迫出手拯救一些不得不救的大型金融機構。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兩國政府的救市行為,還是不難看出其理念有某種本質上的不同。 先來看一下英國。到目前為止,其最大的舉措就是對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的國有化?偟膩碇v,英國政府的措施還是非常果斷、干脆利落的。要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挽救RBS,政府必須擁有相應的股份,即國有化。當政府成為最大股東之后,現有領導班子必須下臺。這不僅包括董事會主席、公司CEO,而且還有幾乎所有主要部門的一把手,例如投資銀行部門一把手、北美地區一把手等。不僅如此,整個RBS集團從上到下現金形式的獎金全部取消,換成一年之后才開始分期兌現的RBS債券。對于有毒資產的處理則是RBS自己支付幾十億英鎊的保險金,把大約300億英鎊的資產投入到由政府擔保的“保險庫”里,從而可以被慢慢消化。盡管整個過程英國政府也投入了幾百億英鎊,但是從目前看來其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RBS的“大出血”看上去已經基本上被止住,暫無性命之憂。這是因為以常理推斷,新的領導班子上臺對現在的有毒資產清算會比較徹底,而這部分資產已經獲得了政府擔保。從英國納稅人角度來看,投入RBS的錢至少換得了它的股份,幾年之后可以把這些股份賣掉,收回一定的資金。 再看一下美國。到目前為止,政府已經投入了上萬億美元的救市資金。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對主要的大銀行是否安全還沒有太大的信心。至今我們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家大型美國銀行的領導班子像RBS那樣被大換血,我們也不知道這些銀行手中到底還藏著多少有毒資產。從市場參與者角度來看,大家心里都沒底,所以也不敢輕易重新恢復正常的交易。大家唯一知道的是政府必然會出手相救,所以大家也都待價而沽,即使在非常時期也不愿意割肉以求自保。其實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銀行一直不愿意把手中的有毒資產賣給政府,從而逼得政府不得不推出“賺了我們對分,虧了政府扛著”的“公私合作”方案。 面臨困境的銀行是否應該被國有化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美國人堅信所謂的市場原則和市場效率,而且政府堅決不應該涉足私人領域。但是同為老牌資本主義的英國在這個問題上堅持的或許是市場準則的另一個方面,即一切按市場規則。政府也是一個“普通”的市場參與者。如果一個私人市場參與者斥巨資拯救一家企業時通常會要求相應的股份和發言權,政府這個市場參與者也必須做同樣的事。在這個前提下,企業高管的問責制或許也就能相對容易地解決。 此外,由于政府擁有了一定的股份,所以英國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要求所有接受政府救助的銀行必須將救助款的一部分投放到企業借貸市場上。所以,到目前為止英國央行還不需要像美聯儲那樣直接出手企業間借貸市場。而接受政府資助的美國銀行則沒有這個“義務”從而間接地導致了企業短期貸款市場的徹底崩潰。 當然,也不是說英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從長遠來看,英國政府還必須考慮如何從這些銀行中撤出來。畢竟政府通常不是管理企業的最佳人選,國有化是非常時期被迫采用的非常手段。短期來看,英國經濟的傷口要比美國大許多,這主要是因為金融業占英國經濟的比重遠遠超過金融業占美國經濟的比重。因此,英國或許需要度過一段很長的困難期。但是無論如何,就目前來看,筆者認為英國政府的救市或許比美國政府的救市更為干凈利落、更為有效。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