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臺的部分經濟數據和利好消息令不少投資者開始期待全球經濟將露曙光,全球股市也從3月底部反彈,但也有人擔心全球經濟復蘇之路絕無坦途。全球經濟何時能夠復蘇?金融危機將如何演變?作為目前經濟仍能高速增長的為數不多的主要新興經濟體,中國將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摩根大通(亞洲)董事總經理兼中國研究部主管龔方雄。 全球經濟正在尋底 證券時報:能否談談您對全球經濟及資本市場走勢的看法? 龔方雄:全球經濟的尋底過程是曲折的。資本市場最近一段時間的反彈有一定技術層面的支撐,市場普遍預期全球經濟會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復蘇。通常資本市場表現會領先實體經濟六個月,因此股市已有走出熊市的痕跡。但由于現在資本市場對經濟何時復蘇、何時見底、這個底部有多深依然存在爭議,所以很多人沒有參與這一波反彈。這就為這一波市場短期反彈的繼續提供了基礎。我們認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全球經濟出現復蘇的可能性非常大,主要是全球央行不斷地注入流動性,全球同舟共濟挽救經濟,這與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蕭條情況是非常不一樣的。 筑底的過程會有波動,因此資本市場也會有波動。下一輪的市場調整也有可能出現在夏季。一方面,夏季流動性通常會差一點。再就是夏季開始看到第二季度的美國經濟數據,一旦數據令人失望,全球股市可能再度下跌。 但對于投資中國的投資者,全球市場的波動卻恰恰提供了買入的機會。中國股市已經先于全球股市完成了由熊轉牛的轉化。大家的心態也要轉換,現在要有牛市初期的心態,在股價下跌時積極趁低吸納,股價上漲時也不要過早拋。 證券時報:美國會否引領歐洲和日本甚至全球的經濟復蘇?為什么? 龔方雄:美國一定會早于歐洲、日本,引領全球的經濟復蘇。日本是完全依賴出口,沒有國內消費和國內需求。而歐洲央行則一直滯后于市場。美國已率先把利率降到零區間,并進行非常積極的量化擴張。實際上歐洲的經濟情況比美國還差,歐洲還是依賴出口,而且東歐問題也會拖累歐洲經濟。在美國出現世紀大難的時候歐元不漲反跌,這表明了大家對歐元區的失望。 金融危機最壞時期已經過去 證券時報:金融危機是不是已接近尾聲? 龔方雄:我們覺得全球金融風暴的最壞情況已經過去。去年9、10月份應該是這次危機高峰,在美國政府一系列救市措施后,發生再一次系統性襲擊風險已大大降低。 但是對于美國經濟而言,最壞時間還沒有過去,美國信貸只有20%是依賴于銀行的,80%是*資本市場,*結構性產品、衍生性產品等非銀行性的信貸。現在美國政府所要著力解決的就是非銀行信貸,最近出臺的一些措施比如公私合作投資計劃 (PPIP),還有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就是對解決美國非銀行體系的信貸市場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只有那一部分的信貸市場開始恢復,經濟才會有潤滑劑,有了流動性的恢復,經濟才能尋到底。 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結束并不表示經濟的去杠桿化就一定要結束,經濟去杠桿化的過程還牽扯到消費者要提高儲蓄率降低消費率,降低消費的過程也會對經濟造成影響,而且80%的非銀行信貸市場的恢復還要有一段時間。 證券時報:美國財長蓋特納出臺的公私合作投資計劃,在剝離銀行有毒資產方面的確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你覺得這個計劃是不是足以恢復美國銀行金融體系的融資呢? 龔方雄:關鍵要看市場的信心,看整個公私合營的這種模式能否成功詢到一個有效的價格。如果能夠成功詢到一個有效的價格,會對穩定金融體系非常有利。這種政府和投資者一起承擔風險,政府占大頭的公私合營模式確實是一個比較好的模式,現在看來市場信心已經有所恢復。 美國政府對銀行體系進行的壓力測試也很重要。如果大部分銀行通過了壓力測試,市場對解決有毒資產問題的信心就會更高一點,參與的積極性會更大一點。有毒資產剝離可能會對恢復經濟體系的信貸提供基礎,而且有毒資產的有效剝離將改善市場流動性,也會對非銀行80%的信貸市場恢復提供支持。 中國成全球經濟復蘇主要動力 證券時報:大部分亞洲國家都是出口型的經濟體,這些國家能不能獨善其身呢? 龔方雄:亞洲新興市場表現得比西方發達經濟體系要好,比他們復蘇得要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亞洲并沒有金融風暴,亞洲只是受牽連,其銀行體系運作非常好。此外,中國經濟率先復蘇,令周邊國家受惠。亞洲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最近幾年越來越高。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復蘇的態勢已反映在周邊國家和經濟體系,中國臺灣、韓國、日本對中國的出口最近大幅度環比復蘇,這是中國經濟復蘇的一個確認。此外,最近臺灣股市、韓國股市跑贏其他新興市場,主要受益于中國經濟的復蘇。 證券時報:中國經濟會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個主要動力嗎? 龔方雄:會是一個重要動力。中國GDP占全球的比重不大,但中國經濟增長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我們估算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超過100%。明年中國經濟也仍將是全球增長的最大發動機。中國的消費者表現比歷次經濟周期表現的都好,中國的房地產成交量極其大、汽車購買力非常強,這都有益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復蘇。 證券時報: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和話語權會持續增加? 龔方雄:這個肯定會持續的,G20峰會的時候就已體現到中國的發言權了,中國的一些想法被各國重視。現在不僅是發展中國家,像美國、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都非常看重中國的聲音。我覺得亞洲金融(2.18,-0.01,-0.46%)風暴為中國在亞洲的崛起提供了一個歷史契機,這一次全球金融風暴為中國經濟在全球崛起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證券時報:中國要真正成為一個能夠在世界舞臺上領先的主要經濟體,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龔方雄:要做好經濟轉型。要真正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應該拉動消費,增加內需。中國13億消費者要變成中產階級,還需要5到10年。中國未來一兩年可能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按人均計算,中國距離中等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旦中國人均消費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經濟規模就會變成全球最大。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