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則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白銀帝國’的衰落史提醒我們,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應做好準備面對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 中國上溯幾千年、流通各朝、以稱量計價的銀錠,自改鑄成法定銀幣后,一直沿用到近代中國。 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始了,中西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每年都有一兩艘西班牙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穿越太平洋,把國外出產的白銀運到馬尼拉,用以購買中國絲綢、中國和印度的棉織品,以及其他精美消費品。如此這般,外國的白銀迅速流入中國,明朝銀庫收入暴增。到了1577年,銀庫收入高達16.3478萬公斤。直到明朝終結,政府每年的白銀收入始終在10萬公斤以上。 當時,黃金的數量在世界范圍內都很匱乏,中國龐大的經濟體決定了黃金貨幣的相對稀缺。而歐洲源源不斷輸入中國的白銀,使得中國白銀貨幣相對充足。所以中國明朝以后選擇的是銀本位,而不是金本位制度。據統計,在1644年,全國有當鋪兩萬多家,而1744年僅北京當鋪就有六七百家,有的當鋪資本額高達白銀數萬兩或十幾萬兩。 雖然當鋪、錢莊、票行、銀號等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中國當時因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發生,從而導致經濟動蕩。而美洲產量近一半的白銀流入了中國,中國因此而成為不折不扣的“白銀帝國”。然而由于中國不具有白銀的開采權,實行銀本位就迫使人們必須用大量實物財富去換取白銀,由此引發的后果,是中國百姓辛苦賺來的財富逐漸流向了歐洲。美洲和歐洲成為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獲得央行貨幣的代價不僅失去貨幣調控權,還失去了巨額的鑄幣稅(鑄幣面值和成本的差額)。有多少白銀通過購買產品進入中國,就有多少財富流出中國,這與今天的中國出口獲得巨額順差,而導致外匯儲備劇增的后果是何其相似。 當然,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則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使國家蒙受損失,抑制經濟增長。“白銀帝國”的衰落史提醒我們,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應做好準備面對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 當中國銀本位漸漸衰落之時,大洋彼岸的歐洲,使用的是金銀復本位制,也就是把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當時的殖民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從美洲和非洲掠奪了大量黃金,其中大部分最終卻輾轉流入了英國。 在16世紀末,西班牙的黃金開采量占全球的83%,而黃金開采熱在另一個國度也迅速升溫,那就是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到了17世紀,葡萄牙為了對抗西班牙而與英國結盟,由此從葡萄牙流入英國國庫的黃金多達600噸。于是,悶聲發大財的英國便不斷將越來越廉價的白銀兌換成黃金。然而在中國由于流通貨幣是白銀,人們自然樂意把黃金拿出去換回白銀。就這樣,英國在中國以及與中國情況相似的國家,大玩金銀套購的鬼把戲,逐漸積累起數量龐大的黃金儲備。 185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澳大利亞發現黃金,使得世界黃金存量突然增加,令黃金作為單一本位貨幣,以滿足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已成為可能,于是歐洲國家一個接一個,從銀本位制轉向金本位制。到1880年,各主要工業國家相繼采用了金本位制。 此時,英國的金銀套購操作幫助它獲得了巨額黃金儲備,時機一成熟英國率先廢除了白銀,實行金本位制,從此奠定了其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 伴隨著英國的強大,中國逐漸衰落。由于中國實行的是銀本位制,對白銀的需求量,遠遠大于沒有支付功能而僅有裝飾和收藏功能的黃金。需求決定了價格,白銀在中國自然比黃金要昂貴。與此同時,歐洲實行的是金本位制,對黃金和白銀的需求和中國正好顛倒過來。 隨著世界白銀產量的迅速增加,白銀越來越不值錢。歐洲的黃金日趨昂貴,對黃金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歐洲和中國,黃金和白銀的供需和價格如此不平衡,自然有人看到了機會。由此,歐洲將大量白銀運到中國,來換取中國的黃金。就這樣,中國變成了世界白銀的吸收地,而中國國內的黃金則源源不斷地流往歐洲。最終的后果是,越來越多大量貶值的白銀流入中國,造成了中國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用大量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換取了日益縮水的白銀收入,這筆買賣真是虧大了。 在國際市場上,白銀因失去了作為國際儲備的資格而價格大跌。美國為了跟上世界潮流,也于1873年宣布放棄金銀復本位,改用了金本位制,使得當時仍然采用銀本位的中國,貨幣價值下降。 自那時候起,中國的國庫儲銀總是不夠用,白銀的貶值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么是否白銀升值了,就能把中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呢?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