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亞洲股市復蘇,急于將獲利套現的投資者以“大宗交易”(block trades)方式拋售的股票達到了創紀錄規模。 投資者們正利用活躍的市場氛圍及流動性的增加大手拋售股票。2015年迄今,以大宗交易方式換手的中國及印度公司股票的價值接近180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根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亞太指數(MSCI Asia Pacific Index),今年以來亞洲股市已上漲13%,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S&P 500)漲幅只有2.9%。中國基準指數上證綜指(Shanghai Composite)已躍升36%。香港恒生指數(Hang Seng)本月已上漲13%,今年迄今漲幅為19%。 賣家以私募股權集團為主。本月,美國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以4.25億美元賣掉了手中剩余的海爾(Haier)股票。與此同時,中國弘毅投資(Hony Capital)拋空23%石藥集團(CSPC Pharmaceutical)股份,套現13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海爾是一家中國家電制造商,而石藥集團則是一家中國制藥商。 在私募股權集團之外,還有數宗企業股票出售及私有化案例,比如印度政府就賣出了印度煤炭公司(Coal India)價值37億美元的股份。 上周,日本第一三共株式會社(Daiichi Sankyo)以32億美元的價格,拋售了所持的印度太陽制藥(Sun Pharma)的8.9%股份。此外,雪佛龍(Chevron)以36億美元賣出其持有的澳大利亞加德士(Caltex)半數股份,成為悉尼股市上交易金額最大的大宗交易。 活躍的市場情緒也促使企業考慮通過新股發行來利用當前行情。銀行則爭相將計劃已久的首次公開招股(IPO)提前,以滿足投資者的興趣。 巴克萊銀行(Barclays)亞太區大宗交易發起部門主管杰克?易(Jack Yee)表示:“對于私募股權集團,只要估值合適,往往能很快做出決定,沒有各種監管文件的問題和董事會決策程序的問題。企業通常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做出決定。不過我認為,很快你就會看到部分企業采取這種行動。” 對于大宗交易的買方來說,吸引他們的是能以略低于公開市場的價格買入大量股份的機遇。 高盛(Goldman Sachs)日本以外亞太區融資集團聯席主管龐建忠(Jonathan Penkin)表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大盤股的持有量依然不足,大宗交易將成為人們增加相關敞口的途徑之一。” 不過,這輪拋售大潮正在改變市場動態,迫使銀行家為大宗交易尋找新型買家。通常而言,基金經理是大宗交易的最大買家,而且許多基金錯過了中國內地股市的反彈以及最近香港股市的反彈。 香港的銀行家們是不那么典型的買家,但他們披露正從企業和本地區富豪手里收購股票,只為趕上這波行情。中國的保險公司較普遍地參與大宗交易,尤其在購買中國股票方面。 大宗交易對偏好快速交易的投行也是一大福利。在極端情況下,投行會在收市后出價競買大宗證券,在第二天開市前完成交易。 一位地區性投行業務主管表示:“我情愿派兩三個人花兩三天時間緊跟一筆大宗交易,也不愿讓四個人在一只IPO上守半年,而且后者利潤還不確定。” 銀行通常根據最近的市場價對大宗證券報出折扣價,期待之后能以較小的折扣賣出,以賺取差價。雖然這些交易的短期性質限制了價格波動的風險,但一次出乎預料的下跌仍可能讓銀行虧本。 最快的交易往往來自私募股權集團,而交易額越大交貨時間越長,比如第一三共株式會社和雪佛龍的大宗交易。 龐建忠表示:“長期關系比競標更管用,它會促成更合適、老實說也更有利可圖的交易。” 據銀行家們表示,大宗交易的激烈競標已縮小了這類交易相對公開市場價格的折價幅度,對銀行來說,這增加了交易出問題的風險。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亞洲股權資本市場團隊負責人赫曼特?沙貝瓦爾(Hemant Sabherwal)說:“從風險角度來看,銀行或許覺得在出價方面可以比正常狀態下更大膽一點,因為它們知道在目前的流動性環境下,哪怕對市場估計不正確,也有較多機會能夠快速賣出。” 流動性狀況和總體市場氛圍意味著目前應該只有少數銀行還持有虧損倉位。如果有跡象表明企業準備利用這個市場,只會進一步增加信心。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