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WTI原油創本輪調整新低(恰好落于黃金(資訊,行情)分割技術支撐位)后一路強勢反彈,隔夜10月基準合約曾一度沖高至130美元,收盤價較前一交易日大漲18.6%。與之對應,美元近來則是厄運不斷,不僅前期上漲趨勢被中斷,且下跌壓力逐步增強,隔夜美元指數收盤重挫1.96%,跌幅也創出歷史新高。 “兩房”沖擊效應余波未了,華爾街風聲鶴唳,特別是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流動性救助政策的出臺,無疑更令美元走勢雪上加霜。如果從曾經原油強勢、美元貶值到前期原油疲弱、美元反彈,再到最近原油反彈、美元調整這三階段來看,似乎驗證了美元與原油之間存在的強負相關性。但究竟是美元主導原油還是原油主導美元的問題,市場往往各執一詞,相互爭辯,卻無法給出確切解釋。 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對原油美元關系理論基礎進行梳理。假設你是一個有獨立鑄幣權的原油進口大國,當國際油價下跌時,基于消費需求價格彈性,你會進口更多原油作為儲備或國內消耗。而原油是以美元計價,因此在外匯市場上對美元的需求增加,將導致美元升值(原油跌,美元漲)。當美元不斷貶值時,美元相對其他貨幣成本降低,一方面,你可以借貸美元購買原油或進行原油衍生品投資;另一方面,美元貶值也意味著原油名義價格下降,進而促進原油需求量增加(美元跌,原油漲)。但美國情況比較特殊,既是原油出口國又是原油進口國,因此美元和原油實際上既相互影響又錯綜復雜。根據我們構建的原油和美元定量模型輸出結果,原油最突出特征是強自相關性,而美元對原油的影響系數僅為0.18,且二者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應該說,原油承載著國際商品市場定價中樞職能,其價格波動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7月中旬油價觸頂回落,宣告了持續長達9年的大宗商品牛市終結,整體市場流動性驟減,系統性風險隨即顯現。在原油價格不斷回落的同時,美元指數幾乎同步開始啟動新一輪反彈行情。此外,美國經濟數據強勢表現更是超出市場預期,而其他發達經濟體如日本、歐元區,特別是英國經濟衰退跡象明顯,OECD經濟展望報告似乎也驗證了這種可能。因此,一時間包括官方機構和媒體似乎達成共識,將美元走強歸因于其他經濟體表現將弱于美國,卻忽略了短期資金流動的頻繁性特征。市場永遠受資金增量驅動,在國際間流動的巨額資金,一方面出于對各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前景的擔憂,另一方面則基于對商品從“高溢價”回歸本質的預期,因此選擇美元作為其暫時的避險工具,而實際上從歐美銀行間短期拆借市場利差來看,利差幅度并未出現明顯收斂,這也注定了美元強勢所蘊含的非穩定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前美元和原油關系已經非常弱化,且原油持續強勢,甚至反彈至前期高位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從資金流動特征分析,9月末將是諸多商品基金產品季度收益報告期,而原油一般占基金配置比重較高,不排除機構因避免出現投資者大幅贖回所采取的自救措施。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本站微信公眾號: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紙金網微信號: wxzhijin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