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原油多頭高盛最近下調美國原油期貨年末價格目標至70美元,并警告稱有可能跌至50美元
原油價格擊穿了一道道關口。10月16日,跌跌不休的油價在一段時間的盤整后,終于跌破70美元。當天,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4.69美元,收于每桶69.85美元;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11月份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4.48美元,收于每桶66.32美元。與147美元的最高價相比已經不止是“腰斬”了。
而早在10月初,美林證券報告就預見到了這一現象,并認為原油年內最低可降至50美元。此前最大的原油多頭高盛也拋棄以往看多原油的態度,最近下調美國原油期貨年末價格目標至70美元,并警告稱亦有可能跌至50美元。
在整個二季度高油價成本壓力下生存的石化行業似乎終于可以稍微緩一下氣。早在9月初,油價降至100美元之時,便有分析師聲稱,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經可以實現盈利。隨著油價的不斷走低,這一盈利空間似乎正在被放大。但是隨著原油價格的深幅調整,預警的信號也已經發出。
中信證券石油石化行業首席分析師殷孝東在10月份的月報里,做出了“行業景氣度下行”的判斷。與他持相似觀點的人為數不少,招商證券分析師裘孝鋒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如果原油價格繼續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將會下降,行業毛利率將隨之下降。”
成品油價面臨調整
“我現在還看不明白,想等等再說。”10月17日,在油價跌破70美元之后,殷孝東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盡管他對高盛50美元的預測感到“有點出乎意料”,但也認為,整體來看,油價確實“不太樂觀”。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的許多分析師都對油價問題“閉口不言”。裘孝峰也表示,自己對油價不能給出確切的判斷。
但是,來自海外的數據卻越來越不樂觀。10月16日,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一周原油庫存增加560萬桶至3.082億桶,汽油庫存增加700萬桶至1.938億桶,兩者都高于預估。與此同時,油價的急劇下滑令人們更加擔心信貸吃緊正在限制更廣泛經濟領域的活動,進而可能引發全球性衰退。歐佩克也將緊急會議召開的時間提前一個月至10月24日,希望抑制油價的急劇下滑。
油價下跌看起來對之前飽受高油價之困的石化雙雄而言是件好事,但這不是全部。“財政補貼肯定是沒有了,而且我估計成品油價格也會相應降低。”裘孝鋒預計,如果國際油價持續運行在80美元/桶以下一個月以上,“國家會考慮下調成品油價格”。
此外,對中石油和中石化而言,其二季度高成本的庫存也許至今尚未消化完畢。海關統計數字顯示,奧運前的5、6、7三月中國成品油的進口量十分驚人:7月進口汽油61萬噸、柴油97萬噸,創下年內新高。當時正是油價高企,出現147美元/桶的“天價”之時。中石化一位高層之前表示,中石化將繼續“消化庫存”。
事實上,這種降價壓力已經在現貨上表現了出來。10月15日發改委公布的9月價格監測信息顯示,9月全國36個大中城市加油站90號、93號、97號汽油價格均與8月份持平,0號柴油平均零售價格比8月份略降0.09%。這是自8月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2月下滑。而來自現貨市場的數據顯示,小油廠已開始了幅度不小的降價。目前,山東市場上民營企業生產出售的90#汽油價格約為6200元/噸,較9月2日已下跌1000元/噸。
需求不振,產能擴張
分析師的擔憂還來自于除金融危機外導致油價下跌的另一個主要因素——需求的持續減少。“目前全球石化景氣明顯下行,美國煉廠的開工率僅有82%,已達到歷史上的低谷。”殷孝東介紹,按照以往經濟運行規律來看,在經濟周期底部時油價將因為需求疲軟的影響而大幅走低,進而導致整個行業景氣度下滑,此時原油公司的業績將大幅下降。
在上半年,這一趨勢就首先在石化的下游產品上逐漸顯現。以聚乙烯、聚丙烯等產品為例,它們的表觀消費量上半年分別下降0.9%和2.6%;而PVC消費增速從去年的11.7%放緩至6.7%;聚乙烯等工業制品的需求也進一步下滑。
與此同時,“石化雙雄”的產能擴張之路卻以一種爆發式的速度在不斷增長。來自中金公司的數據顯示,未來兩年中東和亞洲將分別有1399萬噸和1000萬噸新增產能投入運營。很多新增產能將在中國上馬,中國將是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其中,中國石化(600028,股吧)子公司福建煉化、鎮海煉化、天津石化和廣州石化分別新增80萬噸、80萬噸、100萬噸、100萬噸、100萬噸,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子公司撫順石化、獨子山石化、四川彭州和大慶石化分別新增產能80萬噸、100萬噸、80萬噸、60萬噸。
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郭海濤14日更是直接表示,第四季度國內成品油供給將略大于需求,上半年供不應求的狀況已經逆轉。
受制于價格管制
對中石油中石化來說,對自己的利潤造成最大影響的往往不是市場,而是成品油價格管制等宏觀經濟政策。
“四季度石化雙雄的業績改善將更多地寄希望于成品油定價機制和價格管制。”裘孝鋒認為,若成品油價格真的可以放開管制,實現與國際接軌,對兩大央企的“相對收益將繼續擴大”。
“目前定價機制面臨一個很好的時間窗口,如果能夠順利推出的話,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相對收益還將持續增長。除此以外,認為它可能是隨后使得股價上漲的最重要因素。而“一旦實施國內外成品油價格接軌,中國石化業績繼續改善的空間很大。”此外,裘孝鋒還十分關注大股東增持股票對石化雙雄的影響。
不過,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相信,之前采用的財政補貼政策將不會再繼續。國都證券分析師伍穎表示:“三季度國際原油均價在公司的煉油盈虧平衡點之上,所以三季度公司可能獲得進口原油增值稅返還約40%、進口成品油增值稅返還100%的補貼政策;但到四季度,由于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回落,公司煉油板塊已經扭虧,國家的補貼政策很可能將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