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擁有近兩萬億外匯儲備,金融危機背景下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備受關注。兩會內外,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對外儲經營展開熱議。豐富外匯儲備使用途徑,優化外匯儲備使用結構,從而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成為共識。 美國國債:是否安全 數據顯示,2008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95萬億美元。經濟學家估計其中70%為美元資產,而大部分為美國國債。據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2008年12月末,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量達到6962億美元。 不過,隨著美國經濟形勢惡化,中國持有美元資產風險逐漸顯現。據估算,美國2009財年赤字可能達到1.2萬億美元。如將經濟刺激計劃和金融救援計劃開支計算在內,今年美國財政赤字占GDP比例將達到13.5%,大大超過1983年創造的6%歷史最高點。“如此巨大的赤字,只能依*發債籌資。奧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攤薄我國儲備資產的權益。”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中國證券報》表示。 央行副行長易綱指出,外匯儲備要考慮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三原則。正是這種較為保守穩健的經營模式才保證了我國外匯儲備在這一輪金融危機中保持安全。 有不少觀點認為,在金融危機持續的環境下,中國不宜大舉進行外匯儲備多元化。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認為,外匯儲備的首要任務是將損失減少到最低,應尋求安全的地方。他指出,由于美國利率下調,應減少購買長期產品,增持短期債券。 實物儲備:買資源品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貨幣形式,對此專家指出應增加外儲中的實物儲備比例。全國政協委員、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表示,可以用外匯進行一些戰略性的投資,使一部分紙幣外匯變成實物外匯。由于這些物資是稀缺的,風險不是很大,在操作上,可將這些物質的所有權放在國家外匯局、央行或財政部名下。 梅新育認為,我國礦產資源不僅總體儲量不足,而且需求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脫節。他建議,只要不危及國際收支平衡,本著確保供給、供給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原則,我國需要盡可能多使用海外資源;國內礦產資源的功能定位于抑制國際市場價格過度高漲,以及在戰爭等特殊時期保障國內供給。 外儲“內用”:尚存爭議 國家外匯局日前表示,巨額外匯儲備資金將以積極支持國家擴大內需,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為目的。 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外匯儲備是用來對外支付的。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副教授陸前進認為,“外儲內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沒有用來進口或對外投資,只是在國內使用,外匯儲備就不會下降,通過和人民幣資金的循環,又回到了央行手里,只不過有外匯儲備的中介作用,促使人民幣投放資金的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認為,從服務于國內建設角度看,把外匯儲備轉變成增加的進口,似乎應成為今后合理使用外匯儲備的最主要渠道。 此外,支持企業收購海外資源是合理利用外匯儲備的一種方式。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表示,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國外投資,是中國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政策將在投資便利化和金融支持方面,加大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均分”外儲:難以管理 龐大的外匯儲備能否分給國民?此話題也引發爭議。全國政協委員、榮豐控股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王征表示,可嘗試動用一部分外匯儲備,以發放等額特種外匯消費券的形式惠及國民。 不過專家指出,外匯儲備不是政府的財政收入,不可以像政府支出那樣使用出去。如果外匯儲備給老百姓平分,相當于央行用等額外匯儲備來擴張貨幣,這是央行職能所不允許的。 陸前進認為,央行是貨幣政策的管理機構,不是私人投資者,所以,中國應該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實行“藏匯于民”,最終實現由市場投資者進行外匯資產的管理與運營,提高外匯資產的收益率,實現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逐步擺脫央行集中管理外匯資產的弊端。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